播客札记(五):十大哉问

十大哉问,回答韩非压住我们千年的十个问题

本文系《翻转电台》十大哉问系列专题的收听笔记,播客节目链接如下:

问题一:大多数人对道德声誉的追求都是假的,他们追求的是利益

道德与纯洁性

回答的假设是:一切道德与价值追求都是虚伪的,实际上大多数人能够追求的仅仅是利益。

  1. 利益与道德追求的冲突矛盾几乎无处不在

    • 只要利益到位了,道德什么的都不重要
    • 在具体事例的讨论中回应道德批判,为的是消解他人的主张,而无助于讨论本身
  2. 为什么回应利益的动机如此简单?

    • 休漠认为力量最强的是对人的直接刺激,利益是奖励的刺激,痛苦是惩罚的刺激,所以人更容易接受利益剌激
  3. 如何回应道德的动机?

    • 通常会用哲学打败哲学的方式,如黑格尔哲学的承认理论——承认的基石是价值 / 合法性,人类社会的本质是承认与寻求承认。但仅以承认理论又不足以立证道德与利益的冲突,因为道德与利益的冲突是非常自然的事,甚至超过承认理论。
    • 通常也会使用互不冲突理论:二者并不冲突,其实是可以共存的,允许既要……又要……的情况发生。但相容理论的问题在于,为了把道德和利益进行对比,便将道德概念实在化,认为道德是如利益一样具有实利。而且,相容理论过于偏向于还原论,理据不够充分。
    • 道理本质更像语言建制,是一个语言功能,而非实在物。
  4. 道德与利益冲突的提问是巧妙的语言游戏。

    • 不应问:道德与利益冲突吗?
    • 应该问:在什么情况下,道德与利益无关?
  5. 道德概念的内涵

    • 道德通常与他人有关:
      • 为别人承担危险,比如雇佣兵
      • 成为领袖,引导大部分人
      • 关心他人,医者仁心
    • 道德也可以与他人无关:追求自我卓越,成为他人的榜样
  6. 纯洁性是否等于道德?

    • 综上(第 5 点),纯洁性只是道德的一个要素而非全部
    • 纯洁性等于道德,是最容易走向道德虛无主义的路径。这个语言游戏将道德进行根本性的否定,是最粗暴的反对道德的方式。这也是今天最流行、最方便的反驳方式。
    • 关键在于道德本身并不是公认的一无是处的东西,既然我们承认道德本身的作用,就不应对其进行根本性否定。而如果要对具体行为进行道德反驳,就要求讨论者从细节角度了解上下文和事情脉络,这样做的成本远比简单地否定道德要高,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互联网上充斥道德虚无主义论调的原因。
  7. 结论

    • 韩非说: 道德与利益相悖。这里的相悖只是关于道德语言建制的一个游戏规则,而非全部规则
    • 我们不应陷入道德与利益的对比游戏,解决思路是找到语言游戏(非贬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利益不是讨论问题的主因,而应从道德本身进行探讨

问题二:人与人在不对称的权力和地位下,关系必然变糟

不对称权力关系的解释理论

回答的假设是:所有不对等,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一定是坏的关系,一定成为被惩罚支配的关系。

父母、父亲、师长、老板、领导,人际关系给予我们很大的压力,因此为了解释和解决这些压力。PUA、煤气灯效应、讨好型人格等等心理学概念被用以实现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和解法,不过一个人际关系的问题,怎么会没有一个传统的视角呢?

韩非子认为不平等的关系一定是坏的关系,不平等的关系一定不可能有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尊重,而是充满了欺骗和危险的关系。

  1. 权力关系的广泛

    • 上司和雇员,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通常都存在权力关系的不对等。
    • 在孔子对人际关系的想象中,一切关系都是父子关系。儒家以家庭伦理关系作为一切关系的基础。
    • 法家认为一切关系都是君臣关系的模式,家庭关系也不例外。或者说不平等的关系一定是权力关系。
  2. 单向义务论

    • 处在权力下位的人,对处在权力上位的人有单向的道德义务
      • 在父母子女之中,单向道德义务以为核心
      • 在夫妻关系之中,单向道德义务以为核心
      • 在企业关系之中,单向道德义务以为核心
    • 单向道德义务在东方社会尤其明显,其已经形成了很多制度,建制和人际之间实际绑定的要求。如韩国职场的尊悲文化。
    • 韩非认为,单向义务之所以成立的原因是,因为人是逐利的,即人是根本避免伤害的。当我们可以使用奖惩,尤其是使用惩罚来控制他人的时候,人就必然会这么做,或者说人就一定有这种使用惩罚的倾向。
    •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当中,我们有一种自愿处于下位者的状态,很多人会自愿进入一个具有高度权力关系的组织。 如公务员系统。
  3. 单向义务的二次攫取

    • 韩非式的礼教关系会获得一个虚伪的儒家:处于权力上位的人,不仅通过奖惩的方式去垄断、控制权力关系,在其中索要利益,其还在获取权力关系的合理性:
      • 在父母子女之中,父母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还对子女表现出慈的一面。
      • 在夫妻关系之中,男方不仅要求女方贤惠,还表现出符合礼教规范的要求。
      • 在企业关系之中,老板不仅要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还要员工承认老板的义气。
  4. 心理学解释的物理学倾向

    • 心理学对于关系的解决办法是不要讨好,学会拒绝
    • 心理学尝试把问题做动机论的解释,认为找到动机就找到了一切的原动力,因此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动机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义反复。
  5. PUA解释逻辑的拧吧

    • 心理学对机制的解释特别容易走向阴谋,煤气灯效应和 PUA 都有一定阴谋论的性质。但实际上问题本身不一定具有这种假定的阴谋,而有可能是单向义务的二次攫取,是对除了利益以外的合法性的攫取。
  6. 祛除虚伪,还原利益反而增进权力关系

    • 解决不对等关系的问题,有一种比较粗暴的倾向,就是戳破情感的虚假,把关系还原为实际利益的关系。但这恰恰符合法家想要达到的关系治理目的——因为法家认为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利益关系。
    • 在父母夫妻企业劳工关系当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结构因素,必然存在「通过还原利益关系解决问题」途径的不可能。
    • 真正平等的关系及其缺乏,可以说除了朋友关系之外,其他的关系在长期的情况之下,都会积累出很多不平等的要素。在这样的情况下,排除情感因素对处于关系当中的下位者是非常不利的。
  7. 还原情感的情感属性

    • 孔子认为,拥有权利的人想要获得别人的忠诚,自己必须先以礼相待作为基础。如刘备诸葛亮之间先以礼相待,再回报以忠的关系 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虚伪的,不能因为我们陷入过比较糟糕的法家式的权力关系,就此否定关系当中的情感要素,相反,情感恰恰是一个重要的解决路径。
  8. 传统中有利于情感运作的部分

    • 在东方社会当中,「人情」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运作,「人缘」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也更强。
  9. 结论

    • 是否所有的不对等关系都会变得非常糟糕,变成奖励与惩罚的控制?某种程度上,我们或多或少都接受这个结论。尤其今天在心理学框架之下的情感,我们想把虚伪的情感从其中排除,回到纯粹利益。
    • 由于接受了这个结论,我们发现自己遇到的很多不平等关系问题都难以处理,这也是为什么当今社会我们如此追求平等关系的原因。 接受某种程度上的不对等,学会在不对等的环境当中构造一个良好的秩序,是更重要的解决路径。

问题三:社会由中等人构成,道德教化作用有限,需要依靠惩罚

回答的假设是:社会或一个组织由大量中等人构成,在这个环境下,以道德塑造秩序,要求大家都是很具有道德自觉的人,这虽然好,但很不现实。比较现实的条件下,我们不得不依靠奖惩形成秩序。

  1. 中人社会及其丰富的外延观点

    • 法家的现实主义:儒家的道德虽好,但实现成本太高。儒家所要求的秩序是对道德水准较高的人秩序,但社会是由数量很庞大的道德中等人构成的,使用道德水准来构造社会秩序太过理想主义,很不现实。所以在韩非子看来,根本的秩序塑造,应该依靠奖励和惩罚。
    • 在当下的环境,认可激励与道德的共存,实际上最后也必须认可韩非子的观点:对于绝大多数的人 我们只能使用奖励和惩罚,而非道德。
    • 很多人都认可韩非的观点:构成中人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动机,只能依靠奖励和惩罚。要驱动一个人,就必须驱动其他的自利心,用利益驱动其行动;如果要阻止一个人,就需要屈服他的恐惧,即重刑主义。
    • 中人社会的外延观点:
      • 仓廪实而知礼节,道德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抄袭等行为是正常的。
      • Democracy 比较依靠较高人口素质,低人口素质实施就是灾难,例如英国脱欧
      • 互联网乱象乃是因为网民人口中本科以上人数过低导致的
    • 结论:
      • 如果没有激利,人很难呈现出利他的属性
      • 如果没有惩罚 人很大惩都上 就会做出坏行为。eg. 互联网、呼唤重刑主义的场景
      • 在没有惩罚,又有自利的条件下,人几乎一定会做出伤害的人的行为。eg. 马克思对于资本家的论断
  2. 无法为自己的长期利益和集体利益负责的“中人”

    • 中人特征:没有很好的道德,只能响应激利和刑罚,他们会因为短期的激利做出损害其长期激利的事,同时还可能做出损害整体利益的事。
    • 根据中人的特征,在设计组织和社会秩序时,我们为了整体利益,可以限制中人的短激自利的行为。
    • 中人的特质:
      • 中人看中短激利,损害自己的长激利,因而损害整体利益
      • 如果没有惩罚,又对自己有利,中人就会做出危害他的举动,中人做出坏行为的可能性和潜能很大。
      • 因为中人太多,素质不够高,所以 Democracy 最后也会造成一种乱象
      • 仓廪实而知礼节,不应对中人有道德期待,中人不太可能有道德秩序,不仅对其坏行为需要有一定宽容
      • 对引导中人的行为趋向长期 / 共同利益,需要依靠惩罚去限制
  3. 韩非假设的基本前提——绝对权威

    • 反驳1️⃣:社会分工不一定具有道德价值,所以 KPI 的存在不一定是为了道德引导。无需取消 KPI 机制,不是因为人不道德、不能够负责。
    • 反驳2️⃣:中人没有无条件的道德,而非没有道德。当今社会的道德退却,不是因为中人的道德问题,而是因为社会的高流动性。
    • 反驳3️⃣:人的长期幸福与人的中短期受限,二者的价值无法客观衡量。长期幸福视角与短期施加的痛苦如何换算,是无法下结论的问题。
  4. 中人社会话语——绝对权威的政治学

    • 当我们提出一个人生的长期利益,有什么确保其论断的绝对正确?在过去有宗教权威可以,但在韦伯所说的祛魅的世界中,不再存在这样的权威结论。
    • 公共利益的权威性也如前所述,在神学的世界公共的利益是有权威性的,但当今社会的公共利益权威性不复存在。
    • 韩非子的中人社会视野成立的基本前提是权威价值的存在,中人必须绝对服从于高人,eg.君权神授、天子臣民、孔子的礼教
    • 社会具有一种单项度:学历越高的人越容易接近权威的绝对真理,其对于广域问题的判断性更强,其视野更远、格局更大、道德水平更高,学历促使人抬到全面性更高的位置。
    • 单一重高标准是绝对权威政治学的内容,但这种互联网想象本身难以成立。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的作恶者,道德水平并不低。
    • 暴力的恶在很多时候是与其所处环境息息相关,其中并不存在绝对权威的要素。暴力的恶的减少,并不用压抑其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恶的土壤在慢慢消失,并非都是因为道德水平在提高。
  5. 现代政治的命题:非道德、非幸福问题的

    • 绝对权威的政治想象是一个前现代政治,并不符合当今社会政治需要。
    • 前现代政治为幸福政治负责,但现代政治不为幸福政治负责,这是相对主义的结果。
  6. 韩非子中人社会视野占据主流,说明我们还未完成现代化

    • 韦伯定义的祛魅的世界指的是一个 祛除了为所有人的幸福负责的绝对崇高和绝对权威 的世俗的世界。世俗的世界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相对主义,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定义幸福。
    • 霍布斯意识到了相对主义的存在,他认为我们需要一个权威来维持社会的底线秩序,这也是现代政治命题不管幸福,只管底线秩序的缘由。比较好的政体是让底线秩序得以维持,并确保其与底线的个人权力不矛盾,越好的政体处理二者的关系越好。
    • 在祛魅的相对主义社会中,消极自由可以被容忍,因为幸福的重要程度低于伤害的重要程度,比起自我伤害,我们首先不能接受的是干涉他人自由。
    • 亚当斯密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商品社会中的秩序很多时候是不需要道德的,靠自律能够构成秩序。现代政治中的底线秩序不一定需要权威才能构成。
    • 我们愿意接受韩非子的中人社会假设,是因为我们依然没有从现代性的视角审视道德问题,没能从相对主义的出发点思考解决办法,而依然相信绝对权威的存在。
  7. 在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和崇高

    • 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和崇高,需要通过说服的方式和途径,而非权力的方式。
    • 「这是我的个人看法」是一巧妙的避免纷争的说辞,这并没有避开论点与社会公共利益绑定的事实。这不助于良好的讨论与真理探索,也不是良好问题意识的表现。

问题四:道德与情感实际上基于偏爱和立场,且非常嬗变,不及规则稳定

回答的假设是:道德本身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受到情绪和好恶的影响,因而非常嬗变。

韩非子举例《弥子瑕失宠》: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1. 道德不存在?有可能是真的

    • 可以说,所有道德判断其实都是伪装的“好恶判断”。这是一种典型的道德虚无主义的提法,但万一这个提法是对的怎么办?
    • 韩非子认为道德建基于情感的偏爱,所以它是很嬗变的,但规则本身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应该依赖规则,而不是道德。
    • 马克思主义衍生出来的阶级道德论认为,道德具有阶级属性。资本主义道德维护的是资本主义的权利,比如很多人认为宽容、宽恕是用来压抑底层人反抗的,所以宽容、宽恕本身是不道德的。
    • 道德演化论认为,道德是人们在演化的过程之中根据快感和痛苦慢慢演化而来的产物,其本质还是还是自立。
  2. 所谓“道德非认知主义”

    • 韩非子或道德非认知主义形如「你这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的论断,听起来是一个价值判断,但其实是伪装好的好恶判断。
    • 简单来说,认为道德本身不存在,即是道德非认知主义
    • 认为道德是情绪判断、价值判断,进而否定道德本身的存在,这样的论断实际上是经过伪装的道德非认知主义。
    • 维特根斯坦提醒我们要非常小心:很多时候我们做的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不过就是好恶的同义反复而已,我们评价一个事物的道德,实际上就是在说它好。我们经常用这样的方式瓦解他人的道德感。eg. 恨国党遭遇的价值否定、清官难断家务事。
  3. 道德判断都是伪装的“好恶判断”

    • 之所以我们容易接受「道德判断都是伪装的“好恶判断”」这一观点,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毫无、关系的亲疏、喜欢不喜欢……比道德问题更切题,是一个对于现状更好的解释。这个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4. 我们能接受“道德的终结”吗

    • 反对道德非认知主义,将引导我们自己诉诸道德的权威性,这就要求绝对道德的存在。但世界上是否存在为真的道德命题?
    • 道德定义存在一个同义反复的困境,如:「侮辱他人是不道德的」中,「侮辱」一词本身就具有贬义,延伸出来的论断本身并不具有物理事实那样的客观性。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典型的道德事实对行为本身的道德性进行判断,道德判断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客观性的困难处境。
    • 韩非子认为道德判断取决于视点(即不同视角),在不同立场和角度会有不同的道德判断
    • 如今的道德并不存在康德所说的「命令式道德」,在某种程度上总有可以讨论道德判断的空间存在,而非有道德权威进行决定。

    命令式道德是一种伦理哲学的观念,认为行为的正确性不取决于情境或后果,而是取决于行为规则本身,即行为本身是正确还是错误。在这一观念下,规则和命令是绝对的,行为者应该完全服从规则和指令,并且不应该考虑行为的后果和影响。 命令式道德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提出了“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概念,认为行为应该基于一种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而不是基于具体的情境、目的或结果。 尽管命令式道德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过分简化和概括的观念。在实际生活中,行为的正确性往往是基于情境和后果的,而不是基于简单的规则和指令。

    • 如果我们彻底废除道德,我们就要把权力邀请进入道德的领域,让权力像韩非子所想的那样,订立法则来起作用。或者,我们必须找到非至尊道德运作的方式。
    • 结论:道德不具有真理性——没有绝对的道德事实与道德命题契合。
  5. 喜欢是个很个人的,很随意的吗?

    • 如今我们认为个人喜好是个人事务,而非公共事务,这是因为现代社会认可消极自由,而消极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个人的喜好,支持其作为个人权利。
    • 消极自由保护喜好的个人性和任意性,确保其不被非道德的力量禁止,而非别人的评价与限制。
    • 个人的喜好很多时候并不是纯个人的事务,eg. 抽烟、特殊性癖……
    • 个人喜好并非纯粹的个人事务,是因为其存在外部性——对别人有正外部性的就是好习惯,对别人有坏外部性的就是恶习。个人好恶只要存在外部性,就一定会被人评价。外部性的条件变化会导致我们的道德判断产生很大变化。
    • 好恶与道德的差异,比我们想象的小得多。道德没有那么真理,喜欢没有那么个人。道德命题是伪装的好恶问题,但道德比好恶更多一些——价值判断——人有更多看问题的视角。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尽心下》

    释译: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高深莫测叫作神。

  6. 什么是“道德直觉”

    • 道德具有「视点」的特性,在不同视点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人的思辨使人具有「视野」而非「视点」,能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
    • 康德命令式道德主张下,道德直觉是直接就能获得的、难以言喻的道德判断;
    • 视角主义的道德主张下,道德直觉是指一个人根据自身经验,可以从相对正确的视角进行道德判断。一切不靠严格的推理和演绎,而是依据自身经验和感受获得的道德感觉。

问题五:轻罪重罚,有利于遏制数量较多的罪行,阻止他们变得严重

问题五:轻罪重罚,有利于遏制数量较多的罪行,阻止他们变得严重

问题六:惩罚对人才能起到根本的教育作用,道德太模糊,太弱

问题六:惩罚对人才能起到根本的教育作用,道德太模糊,太弱

updatedupdated2023-05-11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