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札记(一):亲密关系&中医

翻转问答 VOL8 | 亲密关系

Episode Archive

亲密关系的特点

  • 个人主义社会——代表排除共同体、排除外部主张的合理性,关注自我的合理性,且自我合理性不与所处共同体相关,是一种纯粹的根本的自我。
  • 亲密关系是一种纯粹关系,与个人主义的自我产生关联,过去的亲密关系属于共同体(家庭、集体),如今属于自我。
  • 现代自我拥有物理和心理意义上更多的私人空间,亲密关系与私人空间的冲突恰是其特殊性。
  • 亲密关系可以充分满足自我认可。因为:
    1. 亲密关系是自信心和基础安全感的来源;
    2. 亲密关系是制度化社会中几乎唯一的非制度要素的情景,用以释放制度压抑(福柯提出性和药物释放制度压抑);
    3. 荣格心理学认为,亲密关系是人与自身异性人格(anima 和 animus)达成和解的要素,即是自身自信。

亲密关系为何脆弱

  • 现代生活中,维系亲密关系的外部必然性消失,促使人反思自身的亲密关系,但亲密关系本身禁不起反思。
  • 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增加了更多亲密关系的选择。
  • 亲密关系博弈成为囚徒困境博弈,结合亲密关系边际效应使人更愿意考虑成本和收益而做出选择。
  • 开放式关系看似消解了亲密关系的囚徒困境,但依旧无法达成 anima 和 animus 和解,且个人主义的本质下,亲密关系是一对一的。

现代知识异化中对亲密关系的 5 种关键隐喻

  1. 健康——感情健康。根本原因是纯粹的亲密关系失去了基础。难免被套用到客观评判体系,引入制度和技术对亲密关系进行调和。
  2. 企业——如何「经营」感情。
  3. 镜像神经元——充分了解对方、完全换位思考理解对方。
  4. 信仰——亲密关系是心诚则灵的东西。信仰在宗教中只照顾生活中与自我存在相关的绝对要素,如救赎——而不是现实功利主义在乎的东西。
  5. 自我——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这是纯粹个人主义对亲密关系的排除。但除了自恋之外的「爱」本身就是否定自我的过程,要爱自己,不得不承认宾我与主我的存在,并反对接受宾我的反思。能够做到彻底的自爱的人,定是一个绝对自私的人。

如何保卫亲密关系

  1. 不仅保卫亲密关系,也要保卫其他真正的关系——如亲情关系、友情关系。
  2. 通过其他真正的关系来锻炼自己承担人际风险的能力,从而减弱自己的胆怯和容易在亲密关系中收到的伤害。

翻转问答 VOL9 | 如何看待中医和西医的对比

Episode Archive

  • 伪科学是指任何经宣称为科学,或描述方式看起来像科学,但实际上并不符合科学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识、缺乏支持证据,经不起可信性测试,或缺乏科学形式,伪科学常常使用模糊的、自相矛盾的、夸张的或无法证明的主张,过度依赖确认而不是严格的反驳,缺乏其它专家的公开确认,缺乏系统化、理性化的理论过程。
  • 中医是“伪科学”还是“非科学”?
  • 科学还原论试图将各种领域完全祛魅,进行彻底的科学化。中医是否需要像艺术、宗教一样进行科学化?人的身体和医学一定要“科学化”吗?

物理世界是否必须科学化?

  • 物理世界的分类:
    1. 真实感受建构的世界:食物-味觉,按摩-触觉;
    2. 目的建构的世界:与目的高度相关——交通、建筑;
    3. 数学建构的世界:完全的抽象世界。
  • 真实感受的物理世界的语汇与科学的语汇存在范式差异:如味觉「鲜」(厨师烹饪时加糖提鲜)实际并非用科学语境下的「鲜味」。所以并非所有场景都要用科学语汇来替代真实感受的物理世界的语汇。
  • 目的的物理世界由于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但并非所有实践都需要确切的理论认识:如鸟的飞行行为本身并不依赖于理论认识;部分尖端科技的发现(认识)是实践(实验)中的偶然,并非现有认识才有实践。
  • 数学(及其相关)的物理世界由于完全抽象而进行了科学化:如天文学的观测结果、基因层面的理论等。

医学是否应该属于数学的物理世界?

  • 基础假设:科学构筑了现象世界以外的不能被感官感知的现象,这些东西是比被感官感知的东西更本质的原因。即如果能找到非无感现象的原因,则五感现象基本都是偏见和错误。
  • 相信科学即相信上述基础假设。
  • 现代医学的专业化细分使其可以属于数学的物理世界这一范畴。西医对细节化学现象的分析、对人体化学还原的做法是逻辑自洽的。
  • 医学自洽是对细节化学现象的自洽,而非对人整体的自洽。
  • 副作用的存在没有证伪任何化学理论,而是提出了更多难以解释的现象。

证伪是什么意思?证伪很重要吗?

  • 「证伪 = 求真」是语言误用。
  • 被证伪不代表因果性不存在。
  • 只有科学可以被证伪,但日常医学实践并未以证伪的方式推进科学。
  • 证伪、实证并非最重要的方法论。

西医的现状和逻辑问题

  • 西医治疗的是微观的现象(症状),而非整个人体本身。
  • 人体的健康状况不是细节现象,而整体宏观秩序。
  • 西医的统计学基础决定了受众是社会整体,而非单个个体,西医以社会工程学为基础,而非个体研究为基础。临床检验流程,是从社会工程学角度确定药物对社会的安全性,而非对独立个体的安全性。同时,统计样本的选取,也左右着西医实际参考价值。个体差异的复杂性导致个体参与医学治疗的差异性。

中医有没有理论?

  • 专家崇拜是现代性的一大问题。以信托的方式相信专家,是存在实际风险和问题的。
  • 中医并非没有理论,而是非科学理论。
  • 中医的理论前提是阴阳五行的信念,西医的理论前提是数学理论的实在。
  • 实用主义角度来看,阴阳五行理论在某种程度上阐释了身体的现象和关系。我们承认其有理,但为何我们否认其「真」?

我们需要的一种“本体论”清醒

  • 认为科学发展可以一往无前,将有科学宗教和科学迷信的风险。
  • 大多数科学的发现是应用领域的新应用,而非原理领域的新发现。
  • 科学意义的「存在」和我们五感的「存在」并非相同意义,我们虽未以五感方式认知其科学「存在」,但我们对其有信任。这与阴阳五行理论的「存在」并无本质差异。
  • 真理掌握我们,而非我们掌握真理。

为何中医话题敏感?

  • 以公共说理和公共舆论为重要基础,科学的公共话题变得比较敏感。
  • 人被隔绝的日常实践,通过口头表达和表达被人承认获得自我认知和实现。
  • 随着互联网发展,公共言论和公共舆论与权力高度相关。
  • 在公共说理领域,面对多变的环境和不确定性的受众,我们需要一种货币一样的硬通货来说理——普遍主义。
  • 启蒙理性和科学,诞生于对神学的批判,但在批驳的同时继承了神学的确定性和普遍主义。
  • 科学无法争取的普遍主义的领域,将被权力斥为不重要和无意义。如艺术、形而上学、人生价值。
  • 认为「一个领域必须留给其专业的、有其实践经验的人」的想法,是十分傲慢、不负责任、导致社会进一步切割的观念。专家崇拜是现代性涌现的巨大问题,它带来社会盲目和个体自信心和安全感的丧失。
updatedupdated2023-09-272023-09-27